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,是不可再生、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。此次修订的文物保护法,牢牢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◆■,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,将一些实践证明的有效制度上升为法律◆◆。
2023年3月至6月★◆■★■,7根圆明园流失的汉白玉石柱顺利入境中国,并在北京圆明园展出◆◆■。这些石柱于1860年流失海外■★■★◆★,后被挪威一家博物馆收藏,经过十年的努力◆■◆■■■,才最终促成挪威收藏机构向中方捐赠这批石柱文物■★◆。
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,在全世界47个国家、218家博物馆中,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,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◆■◆■。
截至目前★◆■◆★,中国已与秘鲁★◆■★、意大利◆■★■◆、希腊◆★◆★■◆、土耳其、美国、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建立了防止文物盗窃、盗掘及非法出境的政府间合作框架,成功促成了43批次◆◆★■■★、1900余件(套)流失文物回归祖国,中美两国政府已第三次续签“关于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”,有效期再度顺延五年★★◆◆★。
海外文物回归主要有三大渠道★◆◆★:购回、捐回、追索,这三个方式之间也有交叉,也各有利弊。
由于战争抢劫、非法走私等多种原因,很多中国文物长期流失海外。文物流失是一种历史之痛。事实上,无论是引发广泛关注的短剧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■★■、大英博物馆的文物被盗丑闻■■◆★,还是★★■■◆“文物拟人化”创作◆■■◆★,文物流失与回流都备受关注。
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■★◆★★,中国的文物追索能力不断提高,取得了显著成就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★★■◆★◆,中央高度关注海外流失文物的返还问题★◆■◆◆■。2019年,国家文物局还专门成立了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。
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8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■★★◆,将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■◆◆■■。
今年年初,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索被盗流失的西周丰邢叔簋◆★■★■◆。1月28日,文物在专人护送下,搭乘航班安全运抵北京★◆◆■,结束其40年的海外漂泊历程,重归祖国怀抱。经组织专家实物鉴定,并与历史档案照片、拓片资料反复比对核验,从造型风格、装饰工艺、铭文书体、锈蚀面貌、伤残痕迹等方面综合判定,该簋是丰邢叔簋原器★◆◆◆,为一级文物★■■。
如今,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文化自信的提升,海外文物回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。如何让国宝回家◆◆?有何重要意义■◆◆★■■?又该如何实现呢?
虽然有很多国宝已经回归★■,但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面临巨大困难◆■■■,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。那么,阻碍在哪里呢?
2023年10月25日■■◆★,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接收澳方向中国返还的4件流失文物艺术品与一件古生物化石。其中部分为澳方在海关入境环节截获,另有部分为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和澳大利亚友人捐赠。
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 霍政欣: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,可以说整个流失跨越的时间阶段很长,从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当代★■■★。而且我们流失出境的方式也很多,包括战争劫掠、非法盗掘走私等等。回购■★◆■、捐赠是文物追索的一些方式■◆,但总体上来看★◆★,依据国际法和国内法依法展开追索■★,目前来看最为有效,也是成本最小的一种追索方式,也是今后中国实现文物回家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。这个条款的制定是我们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,加强涉外领域立法的重要体现。
■◆◆◆“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追索案”亦曾轰动一时。这是中国民间通过民事诉讼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开创性案例。1995年被盗的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于2015年在匈牙利被发现★★★,随后中国村民在荷兰和中国提起诉讼,尽管荷兰法院以诉讼主体资格问题驳回了起诉,但此案例开启了中国民间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新途径★■◆◆。